蘋果旗艦新機對台灣手機供應鏈之影響
2018年02月 | 下載本篇文章PDF檔、簡報PDF檔摘要
蘋果旗鑑新機問世對於台灣廠商供應鏈有相當大的連結,特別是在主晶片處理器、觸控模組、3D感測、電池、印刷電路板、手機外觀等,都可以看到台廠的身影。觀察台灣近7年來的出口貿易結構,以電子零組件為主要出口貨品,電子零組件貨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從2011年的24.12%增加至2017年的33.78%。另外,若從股票市場來看,蘋果公司股價與台灣供應鏈廠商股價息息相關,顯示兩者有很強的關聯性。整體而言,雖然台廠在蘋果手機供應鏈上扮演重要角色,但供應項目多並不表示利潤最高,此外,對蘋果供應商來說,若把公司所有營收都壓在一家公司身上,就容易造成「成也蘋果,敗也蘋果」的現象,應注意產品過度集中的風險,避免把全部雞蛋都放在同一籃子。
一、前言
2017年9月13日蘋果公司發表的全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X」,根據蘋果官網與各大科技網站所揭露的消息,iPhone X 採用多項新技術,包含無邊框OLED螢幕、景深感知鏡頭(True
Depth)、A11 Bionic晶片等,帶來了諸多革命性的設計。
事實上,蘋果手機供應鏈與台灣廠商有相當大的連結,根據2017年蘋果公司所公布之供應鏈名單,其供應商地址位於台灣的廠商就有42家,如台積電、大立光、富士康、國巨等公司。本次所發表的蘋果旗艦新機,特別是在主晶片處理器、觸控模組、3D感測(鏡頭、模組、面射型雷射(VCSEL)、繞射元件(DOE)
)、電池、印刷電路板(PCB)、手機外觀等,都可看到台灣廠商的身影。
此外,據《日本經濟新聞》對台灣主要19家IT廠商進行2017年8月營收統計後發現,總營收達新台幣8,963億元,創下2017年的單月新高。再者,觀察台灣近7年來的出口貿易總額,每年約介於2千8百億美元~3千2百億美元之間,其中又以電子零組件為主要出口貨品,電子零組件貨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則從2011年的24.12%增加至2017年的33.65%,顯示蘋果手機銷售榮枯必然會對我國產值及經貿產生一定的影響。
據此,本文將扼要說明蘋果旗鑑新機新技術,並根據iFixit拆解手機報告、成本分析、供應鏈廠商營收中,分析台灣廠商在蘋果供應鏈間關係,以便掌握蘋果旗艦新機對於台灣手機供應鏈之影響。
二、蘋果旗艦手機新技術
2017年9月13日蘋果(Apple)公司發表的全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X」,與 iPhone 8、iPhone 8 Plus 不同,根據蘋果官網與各大科技網站所揭露的消息,iPhone X 採用多項新技術,詳列如下:
(一) 無邊框OLED螢幕
iPhone X的無邊框螢幕帶來了更大的螢幕尺寸。此款 5.8 吋無邊框螢幕搭配 2436×1125 的高解析度,並支援杜比視覺(Dolby Vision)與高動態範圍(HDR10)格式的電影與節目,對於使用者的遊戲以及觀影體驗都將有所提升。螢幕採用的是首款符合 iPhone 標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讓 HDR 顯示器具備 1,000,000:1 對比度、高解析度與亮度、支援廣色域,以及業界最佳的色彩精準度。搭配上 Apple 全新的 Super Retina 螢幕,提供 458ppi 的超高像素值。同時也支援 True Tone 顯示技術,可微調螢幕上的白平衡,以符合使用者周遭光線的色溫,讓顯示器上的影像就像印刷品一樣自然,減少使用者雙眼的負擔。然使用OLED螢幕的缺點,在於其材質特性,在使用長達一段時間後,都難免會帶來老化、烙印、色偏等問題。
(二) 景深感知鏡頭(True Depth)--臉部識別、3D 感測能力
iPhone X 的前置鏡頭不同於過去只用單顆鏡頭的設計,這次新增的景深感知鏡頭(TrueDepth)相機包含了可執行臉部辨識( Face
ID)功能的各種鏡頭與感測器,且TrueDepth相機更能讓使用者在自拍時使用人像模式,當然人像光線也是完全支援的。
比起 Touch ID,Face ID 提供了更安全的生物認證方式。該功能透過 TrueDepth 相機執行,設定方式簡單容易。它會投射並分析超過
30,000 個不可見光測繪點,製作精準的面孔深度測繪圖。
儘管臉部辨識系統並不是新科技,只是蘋果公司率先將這項 3D 感測模組縮小到手機螢幕上方一小塊區域,除了作為臉部辨識,未來還可因應擴增實境(AR)遊戲及消費之用,外界預期AR有潛力成為加速智慧型手機升級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有助於推動相關服務變現與成長。
(三) A11 Bionic晶片[註1]
蘋果最新的A11處理器,速度和用於筆記型電腦的i5處理器相當,也是第一支配備人工智慧運算功能的手機。A11 Bionic 擁有一個 6 核心64位元中央處理器(CPU),其中包括
2 個高時脈核心和 4 個低頻核心,共包含 43 億個晶體管。相較於上一代iPhone 7 / Plus 的 A10 Fusion CPU 核心數為
4 顆,包含兩個高時脈核心和兩個低時脈核心,共擁有 33 億晶體管。也就是說,A11 Bionic 的 CPU 整合度更進一步。
A11 Bionic的高時脈核心比 A10 Fusion 快25%,低時脈核心比 A10 Fusion 快70%。由於採用蘋果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性能控制器,A11
Bionic的6個核心可同時運作,在多線程任務下的表現比 A10 Fusion 整體快70%。
除了 CPU,A11 Bionic 還率先用了蘋果自主設計的第一款 圖形處理器(GPU)。這款 GPU 採用 3 核心設計,比 A10 Fusion
的客製 GPU 快30%,效能比提升了一倍,並能與機器學習技術和蘋果隨 iOS 11 推出的 Core ML(核心機器學習)框架相配合。不僅如此,A11
Bionic 還支援雙核架構神經網路處理引擎(Neural Engine)。除了 GPU 和 CPU,A11 Bionic 還包含蘋果自主設計的新一代圖像訊號處理器(ISP),支持更快的弱光環境下自動對焦,擁有升級版畫素處理器等。整體而言,A11
Bionic 凝聚了蘋果在晶片技術層面的眾多努力和最新進展[註2]。
三、蘋果旗艦新機與台厰供應鏈
根據蘋果公司於2017年3月份所公布的2016年前200大供應鏈廠商名單中,約有97%比例的供應鏈廠商採購名單,包括材料、零組件和最終組裝服務。名單中也公開供應鏈廠商提供蘋果材料、零組件和組裝的製造地點。前200大供應鏈廠商名單中,有多家廠商為台灣廠商,包括鴻海、台積電、可成、嘉聯益、日月光、國巨、雙鴻、奇鋐、正隆、正崴、仁寶、華通、正美集團、達方、台達電、台郡、富祐鴻、鴻騰精密、玉晶光、英業達、大立光、光寶科、立訊、TPK、健鼎、晶技、欣興、耀華、緯創、臻鼎、美律、南亞塑膠、和碩、致伸、廣達、瑞儀、新日興、新普、精元、台灣穗高科技等(詳如表1所示)。
表1 蘋果200大供應商台灣廠商名單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蘋果200大供應商 39臺廠上榜》,2017.03.29
根據中國媒體流傳的iPhone X成本清單來看,iPhone X的零組件中,在主晶片處理器、觸控模組、3D感測(鏡頭、模組、面射型雷射(VCSEL)
、繞射元件(DOE) )、電池、印刷電路板(PCB)、手機外觀等,都可以看到台灣廠商的身影(如表2所示)。
此外,就iFixit拆解報告來看,由於高通、博通、德儀等提供無線充電IC、近距離無線通訊晶片業者,甚至主晶片A11處理器等,都是台積電操刀代工,iPhone
X上市後熱銷,台積電堪稱是最大贏家,是推升台積電業績成長的重要動能。
以3D感測模組來看,3D 感測模組包括一個發射模組及一個接收模組,發射模組由面射型雷射 (VCSEL) 及繞射元件 (DOE) 組成,蘋果 VCSEL
主要由光纖元件廠 Lumentum 供應,VCSEL 主要材料是砷化鎵 (GaAs),全球砷化鎵主要供應商是宏捷科 跟穩懋,而為 Lumentum
代工的是穩懋。蘋果 3D 感測模組用的 DOE 則是由台積電代工,交由同集團的精材做後段封測。
在印刷電路板(PCB)關鍵組件部分,台灣主力供應商則包含台郡與臻鼎,以及近期獲得日商轉單的嘉聯益,由於今年新增類載板製程取代部分HDI應用,台灣PCB廠商包含華通、臻鼎與景碩都入列供應鏈。其中,燿華負責手機電池用板,隨著iPhone
X首次採用兩個電池設置,也帶動整體複合板需求在今年顯著成長。而大立光則仍是主要的鏡頭供應商。
高通供應iPhone X的LTE收發器晶片、模組和電源管理IC相關晶片也是在台積電下單;後段封測由日月光、矽品和力成負責;WiFi整合藍牙無線通訊模組由日月光旗下環旭電子提供:至於iPhone
X的無線收發模組採用二個供應商產品,除高通外,英特爾也是供應商之一,這部分晶片是在台積電代工,後段封測分別由矽品和京元電負責[註3]。
表2 蘋果iPhone X新機成本結構與供應商
資料來源: 鉅亨網新聞中心,《一文看懂蘋果iPhone新機供應鏈》,2017.09.20;表格中粗體字且下標有橫線代表台灣厰商
四、蘋果新機銷售對於台廠供應鏈之影響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和蘋果公司的代工關係密切,觀察台灣近7年來的出口貿易總額,每年約介於2千8百億美元~3千2百億美元之間,其中出口最主要貨品項目為機械及電機設備,出口比重約佔總出口5成以上,且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該出口項目中,又以電子零組件為主要出口貨品,電子零組件貨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則從2011年的24.12%增加至2017年的33.78%(詳如圖1所示)。另外,若從股票市場來看,自2012年後,蘋果公司股價與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息息相關(如圖2所示),顯示兩者有很強的關聯性。
然此次蘋果新機受到生產瓶頸限制,初期面臨供貨不穩,最新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X於2017年10月27日推出時,它的交貨時間為五到六週,這是iPhone歷史上交貨時間最長的一次。受到臉部辨識系統和LTE天線中所使用的零件供應短缺影響,短期出貨量有限。
所幸,目前供貨問題已有所緩解,2017年10月27日,預訂開始時,iPhone X的交貨時間為五到六週。11月3日,蘋果公司開始出貨iPhone
X,將其交付週期縮短到三到四週。15天後,該公司將設備的交貨時間縮短到兩到三週。一個月後,蘋果公司縮短了一到兩週的時間。外界預期蘋果公司將在三個月內達到iPhone
X的供需平衡。
就個別廠商來看,儘管蘋果新機從10月底才出貨,加上初期出貨量有限,可能還無法完全反映在企業前三季營收上,需等到第四季甚至是明年初,不過受惠於今年全球景氣回溫,就台灣蘋果供應鏈廠商2017年前三季的營收來看,大多數廠商的營收表現較2016年比都有所成長,顯示蘋果手機代工對於這些廠商的營收助益很大。
如表3所示,金屬機殼大廠可成,受惠蘋果iPhone 8 系列出貨帶動,激勵可成第3季營收繳出好成績,年增32.28%,創下單季營收歷史新高紀錄;iPhone
X前置相機系統的3D感測元件需要VCSEL元件,穩懋為相關供應商之一,因此順利打入蘋果供應鏈,未來隨著iPhone X熱銷,將帶動穩懋業績走升,穩懋第3季合併營收為44.03億元,年增23.94%,創下單季歷史新高;華通近期受惠於iPhone
X升級跨入類載板製程,且公司已入列蘋果類載板供應商,第3季獲利創67季以來新高,為單季歷史次高,同時華通在第4季仍然對iPhone X類載板供貨處於高檔,法人預估華通第4季業績有機會優於第3季。
業成主要供應 iPhone 手機 3D Touch、iPad 系列平板、MacBook 系列筆電的觸控面板及後段模組 (LCM),業成累計前 9
月合併營收 846.09 億元,年增 70.11%,隨著蘋果新機開賣,業成是主要的觸控模組廠,推升第3季營收成長。另外,鴻海集團旗下的金屬機殼大廠鴻準,受惠於任天堂switch熱銷與承接部分iPhone
8系列部分訂單,第3季財報營收表現亮眼,年增111.30%,但稅後純益仍較去年同期衰退,主要原因在於去年同期正值iPhone 7系列上市,比較基期較高,加上對於獲利挹注最大的iPhone
X 11月才上市,影響部分獲利表現。
圖1 台灣機械及電機設備出口商品占總出口貿易比重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統計:本研究整理
圖2 蘋果公司股價與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3 台廠蘋果供應鏈廠商2017年前三季營收表現
資料來源:上市櫃財報資料:本研究整理
五、結論
儘管自2014年以來,台灣每次出口表現亮麗,都是配合iPhone出新機,但如果要推估蘋果供應鏈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並不容易,因為這些台灣廠商的客戶並不是只有蘋果公司而已。此外,根據瑞士信貸分析師Randy
Abrams於2014年的推估,每生產一支iPhone或一台iPad,台灣供應商可從蘋果獲得約100至150美元;預估當年蘋果賣出1.793億支iPhone,台廠可獲得179億至269億美元收入,占台灣GNP約3.6%至5.4%,但對台灣GDP貢獻則小得多,因為很多台灣廠商移往中國等地生產,境外產值不計入GDP。
就蘋果iPhone手機銷售量來看,手機銷量從2013年1.53億支,快速增加至2015年的2.31億支,不過2016年銷量則略有下滑來到2.15億支,從各季銷售情況觀察,由於第四季為每年的蘋果新機發表與銷售旺季,所以購買新機的人數較多,因此第四季銷售量占整年銷售比重最高,平均約有35%左右。然就蘋果公司所公布的資料顯示,2017年第四季共銷售了7,730萬支iPhone,低於分析師預期8,100萬支,使得2017年蘋果手機銷售量僅成長0.18%,成長表現不如以往 (如表4所示)。
表4 蘋果iPhone手機銷售量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本研究整理
整體而言,iPhone誕生十年來,造就了不少台灣供應鏈廠商。然而,對蘋果供應商來說,蘋果的招牌是光環,也是枷鎖。回顧去年的蘋果新機發表會,受到新機更新幅度有限、旗艦款出貨延後等問題,使得發表會一結束,蘋果供應商們的股價紛紛大跌,iPhone到底賣得好不好,已經成為市場衡量蘋果供應商的重要指標。
2017年4月,蘋果公司突然宣布,將在 15 個月到 2 年內停止使用Imagination Technologie公司的 GPU 設計,轉而採用自己設計的產品。由於蘋果公司是
Imagination 的最大客戶,過去蘋果公司支付給 Imagination 的許可費用和專利費占其收入總額的 50%。所以當此消息一公布後,
Imagination 股價瞬間暴跌了近 69%,目前該公司已決定要整體出售。顯示,過度依賴單一客戶恐造成很大的風險。
台灣亦有發生過相同的教訓,勝華科技曾經是蘋果最大的觸控螢幕供應商,經典的iPhone 4就是由勝華提供的觸控式螢幕。但到了2012年,蘋果為了追求更纖薄的機身,更通透的顯示效果,在iPhone
5上選用了In-cell顯示技術。這時候,受惠於iPhone賺大的勝華科技還在想辦法增建廠房,擴大產能,殊不知已經大難臨頭。最後,失去蘋果支持的勝華業績一落千丈。2014年,勝華科技裁員超過7,000人,卻仍然債臺高築,東莞廠區甚至遭到了討薪工人的圍堵;2016年底,勝華科技被藍思科技以12.2億元的價錢收購,此時勝華的廠區已經停產近兩年[註4]。
伴君如伴虎,如何處理好與iPhone的關係,是每一家蘋果供應商都面臨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富士康一直想擺脫蘋果「血汗工廠」的名號,不惜重金收購諾基亞、夏普,也要自建品牌的原因。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