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連任對台日中經濟的影響
2018年11月 | 下載本篇文章PDF檔、簡報PDF檔摘要
安倍首相在今年9月以近七成得票率再度蟬聯黨魁,首相任期可望延長至2019年11月,將成為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他對內實行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作法,成功地讓日本經濟從通縮的失落二十年走向連續復甦,成為二戰後第二長的復甦期。對外以俯瞰地球儀外交策略,除近期將生效啟動的CPTPP及日歐EPA等,未來印太戰略及RCEP等皆有助於提高其國際威望及企業海外拓銷。在日中關係發展,安倍希望開啟「化競爭為協調的日中新時代」,與中國攜手為國際和地區和平和維護自由貿易作出貢獻等,其重點:(1)從過去圍堵政策到尋求共存共榮,強調FOIP與一帶一路並非對立;(2)支持中國主導RCEP儘快達成協議;(3)開拓第三國市場,可優先考慮如泰國高速鐵路項目,另在太陽能發電、發電廠及物流等領域進行合作。與台日關係發展,包括(1)日方調整交流機構名稱,以示對台重視度提高;(2)文化、觀光及教育領域均為交流重點;(3)經貿合作層面,係從領域合作進行交流擴散,包括第三國市場、請日方支持加入CPTPP第二輪談判、優質企業(AEO)、中小企業、學術研究、醫材品管系統及專利文件共享等議題合作。
一、前言
日本首相安倍曾在2006年一度擔任首相,成為「戰後最年輕首相」、「首位戰後出生首相」,2012年9月再度成為「首位辭職後再度當選的總裁」,12月因自民黨從野田手中取回政權、再次組成執政聯盟,安倍被任命為第96代首相後,到了2014年2月24日已成為日本戰後以來執政時間最久的內閣(超越第1次佐藤第1次改造內閣的425日)。而2018年9月的黨魁選舉,以近七成得票率獲選連任,成為三連任自民黨總裁,首相任期可望延長至2019年11月,將超越20世紀初桂太郎的紀錄(2,886天),成為在位最久的首相。
安倍首相一路走來並不輕鬆,第二次組閣正值日本經濟處於迷失 20 年的通縮結構問題,加上前一年(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核能事故,需加速災區的復興,且要因應國土與生產基盤的脆弱性,以及能源的限制等結構問題,因此,接連提出三支箭政策,包括第一支箭「大膽的金融政策」與第二支箭「機動的財政政策」,及以「日本再興戰略」為內涵的第三支箭「成長戰略」。而2015年9月24日安倍首相再度贏得自民黨總裁,他在記者會表示「安倍經濟學」進入第2階段,施政將以經濟為最優先課題,在經濟中加入了育兒支持和社會保障並提出「安倍經濟學」的新三支箭,包括「第一箭」是「戰後最大的經濟、戰後最大的國民生活的富足」;「第二箭」主張「育兒支援」,包括等待入園兒童減為零,同時擴大幼兒教育的免費化;「第三箭」的「社會保障」以「護理離職率為零」為目標。
2018年9月再三連任總裁,除了面對國內超寬鬆貨幣政策、刺激消費及結構改革的財政政策等問題外,對外包括美國退出TPP後的區域整合情勢、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美中貿易戰持續等議題,這也使得安倍不得不調整對外的經貿策略,尤其是對中國,在2017年6月提出就「一帶一路」構想中表示希望進行合作,7月初的漢堡舉行G20峰會更表達日本想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意願,從過去否定「一帶一路」計畫到現在談合作,甚至與日本企業就「一帶一路」進行洽談的積極態度,2018年更藉著「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的時機,提出兩國以「協調替代競爭」、「互不威脅」及「發展自由公平貿易體制」等三原則下,共同開創新時代中日關係。因此,本研究將從安倍連任的經貿政策以及對中台關係的轉變是否會對經濟產生衝擊,作為持續觀察重點。
二、安倍首相經濟政策
安倍晋三曾在2006年一度擔任首相,成為日本「戰後最年輕首相」、「首位戰後出生首相」,當時他提出「美麗的國家」的願景,除了在內閣秘書處設立「美麗的國家建設推進辦公室」外,也成立「美麗的國家計畫會議」,來進行相關建設規劃,惟隔年因安倍請辭而終止。
2012年安倍成為日本首位辭職後再度當選的自民黨總裁,並成為第96屆首相,隨著自民黨在國會的優勢而相繼出任97屆及98屆的首相,其相關經貿政策簡要說明如下:
(一)對內政策
1.第一次內閣
安倍首相在2007年日本骨太方針,以建立美麗的國家為願景,推動三大策略,包括成長動力加速計劃,透過人才資源能力提供及就業支持,與投資中小企業戰略,作為提高經濟成長潛力;其二是服務創新戰略,以改革低生產力水平的服務業,運用資訊科技來推動環境改善和監管改革,同時,增強整個區域經濟的活力,第三是成長潛力擴張戰略—創新等,包括為了擴大未來的投資,將社會制度和技術創新的改革統一,以加速知識創新的創造。
表1 安倍政府財經主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第二次內閣
2012年底安倍再次上任,為了解決日本景氣長期處於通縮狀況及經濟體質弱化等結構性問題,提出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包括第一支箭「大膽的金融政策」,藉由金融面寬鬆,增加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去除通貨緊縮的心理;第二支箭「機動的財政政策」,因日本長期景氣低迷之下,使得設備、研發、甚至人才投資或是對新事業、創業意願萎縮,因而藉由大規模的經濟對策預算,由政府本身率先創造需求;第三支箭「成長戰略」,精髓在於結構改革,即透過「法規鬆綁」措施等,刺激日本人民對經濟有感,因此,2013
年 6 月安倍首相在產業競爭力會議首度公開「日本再興戰略」揭示日本今後 10 年間的平均名目經濟成長率為3%,扣除物價變動後的平均實質經濟成長率則為
2%的目標,並提出「日本產業再生計畫」、「戰略市場創造計畫」、「國際展開戰略」等三項行動方案。
希望日本能從法規鬆綁,創造有利於總體經濟成長的環境,讓「成長戰略」能加速推動;另外,企業隨著業績的改善後,擴大投資的規模,進而促使就業與所得增加,再帶動消費更進一步的擴增,讓日本從「經濟再生」也可以政府的「財政的健全化」得以達到目標。
3.第三次內閣
2015年9月,安倍首相當選總裁後,即宣稱「安倍經濟學已進入第2階段」,10月提出了新「三支箭」,並指出新「三支箭」是希望、夢想和安心的三支箭,希望挑戰日本一直沒有着手解決的社會結構課題,讓日本能在50年後維持人口1億人的社會(一億總活躍計畫)。新「三支箭」包括孕育希望的強大經濟、構築夢想的育兒支援,以及提供安心的社會保障。同時,就這三支箭分別設定在2020年,讓名目GDP達到600兆日圓;讓出生率由每名婦女1.4胎,在本世紀20年代初期達到1.8胎;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醫療界的看護離職率控制為零等目標。
由於「第一支箭」要達到「戰後最大的經濟、戰後最大的國民生活的富足」,除了修訂「日本再興戰略」等作為外,並提出「經濟•財政一體改革」,以及降低「調降法人稅」追加至2016年度的稅制改革大綱等,實現財政健全化下的GDP的目標。第二支箭「育兒支援」,除了出生率目標提高外,也針對無法進入保育園的等待入園兒童減為零,同時擴大幼兒教育的免費化,及增加幼兒保育員人數,解決保育員不足問題,另外還開放新婚夫婦、育兒家庭優先入住公宅、補助三代同堂家庭住宅修建費,鼓勵三代同堂、三代同鄰比率等增加,減少民眾育兒的壓力。第三支箭「社會保障」的「護理離職為零」,係透過強化護理設施建設及體系,以及改善介護員的工作環境及薪酬等,以增加相關人員的工作意願等。
4.第四次內閣
為了延續新「三支箭」的理想願景「一億總活躍社會」,在2016年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6-2020年度)提出「社會(Society5.0)」,期藉由網路空間(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實體空間)融合,建構能兼顧經濟與社會課題解決方案。因此,安倍在2017年11月就任第98屆首相後,12月就提出「新經濟政策套案」,將藉由「生產性革命」[註1](Productivity Revolution)與「育人革命」(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volution),透過三年集中投資的作法,強化企業的經營基盤,提升日本產業生產力;同時也加強對人力資源的投資,以及創造可以讓全年齡層安心的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以實現成長與分配的良性循環的「社會5.0」理想。
在整體作法,還包括長時間工作的修正、同工同酬的「勞動方式改革」,除了將過往的再興的成長戰略升格為未來投資戰略,納入生產性革命,並針對健康•醫療•照護、汽車、流通與生產網絡、經濟•社會基礎建設、金融科技等五大戰略領域給予政策支援,加上監理沙盒制度導入、生產力提升特別措施法案及產業競爭力強化法等部分修正鬆綁限制,進而形成創新等生態系統,實現日本中長期的成長;另在育人革命的政策涵蓋從出生、教育、就業以至老年安養,採行全面性的包裹政策,包括:(一)幼兒保育及教育無償化、(二)解決待機兒童問題、(三)高等教育無償化、(四)私立高校學費實質無償化、(五)改善照護人才待遇、(六)穩定財源及財政健全化等,消除育兒、照護等所帶來的不安,希望出生率達到1.8、介護離職人數為零的目標。
(二)成果
依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安倍首相執政後日本經濟與社會的轉變,從表2的經濟指標可知,過去藉助第一支箭寬鬆的貨幣政策由日本銀行每年80兆日圓的國債購買以及第二支箭的大規模經濟刺激之財政政策,確實推動日本經濟邁向復甦態勢,無論是名目或實質GDP,分別從2012年第4季的493及498兆日圓,增加至2017年第2季的543及529兆日圓,增幅為10.1%及6.3%,到了2018年第3季已經到達550及536兆日圓水準,增幅來到11.6%及7.6%,自2012年12月以來連續復甦態勢,擠下「伊奘諾景氣(いざなぎ景気)」成為二次大戰後第二長的景氣復甦時期[註2]。
從建立經濟良性循環的角度出發,透過“企業稅制改革”鼓勵企業提高盈利能力,通過降低稅率,積極解決投資和工資問題,同時擴大稅基。據內閣會議公布2018年度稅制改正大綱,為鼓勵企業加薪及擴大先進技術設備的資本支出,除員工教育訓練也可列入減免範圍外,只要為員工加薪幅度超過3%或投資設備達折舊費用的9成以上者,法人稅可由稅率29.74%減至OECD平均水準25%,若投資物聯網等創新技術則可再降至20%。因此,在企業活動指標展現方面,包括企業的經常利益、設備投資等皆較安倍執政前成長;在就業環境上,隨著就業者、雇用者人數的增加,勞動參與率、有效求人倍率呈上升趨勢,失業率從執行前的4.3%已降至3%以下水準,這也使得所得環境,無論是名目總雇用所得及家計可處分所得皆出現改善。
在總合物價方面,由2012年12月的年增率下跌至0.1%,到2017年平均在1%的水準,已擺脫「通貨緊縮」,終於發展到「非通貨緊縮」的局面。日經平均指數由2012年12月底的10,395.18,呈現上升趨勢,到2017年12月來到22,764.94創水準,成長將近119倍,出現1992年1月泡沫期以來的新高。在國際收支方面,也因日圓貶值,讓經常性收支由2012年度的4.25兆日圓來到2016年度已超過20兆日圓,成長近3倍,而訪日旅客人數及消費額也成長將近2倍。
表2 安倍首相執政前後經濟指標的改變
註:*係指至2017年9月15日。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
安位連任後也將面對多方挑戰,包括明年10月起消費稅將由原來的8%提升至10%,新增稅額主要用於育人革命中提供無償教育使用,但其所帶動GDP成長、消費增加等成效?超寬鬆貨幣政策雖讓日本脫離通縮,但仍未達到物價成長目標而續存,而世界主要國家如美國縮表升息或歐盟停止購債是否對其金融面產生影響?在新的財政健全計畫,提出2025年度,要達到中央和地方基礎財政收支(PB)實現盈餘是否能順利達成目標等。
三、安倍對外政策
安倍首相上任後將外交政策拉回美日同盟為主軸,以國防改革與日美關係,讓外交策略能取回主動性,所依循「先內而外」原則,執政初期以安倍經濟學三箭政策推展國內經濟改革,然後有基礎之後再推動國防及外交策略;「先易後難」原則,先對友日國家進行三大主軸"俯瞰地球儀"(戰略、經濟、能源)。營造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環境,再逐步推動關係改善難度的國家的外交策略。
近期,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深諳全球化之下,日本對外經貿一定會受到美國提出美國優先政策的影響,因主導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外,加上7月簽署了日歐EPA,未來也將進行多邊談判,以累積與美國經貿談判籌碼,另日本與印度的印太戰略與美國川普總統亞洲戰略主軸恰好謀合的未來發展等,進行相關說明。
(一)CPTPP
CPTPP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係因2017年年初美國退出後一度陷入僵局,2017年11月在APEC峰會達成共識,並更名為CPTPP,共有11個會員國[註3],成員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占全球GDP的13.6%。
由於新協定中[註4],關稅領域的內容不變,只凍結以知識產權領域為主的22個項目,並寫入若美國確定重返或退出,將調整內容的條款,且協定的11國中若有6個以上國家完成國內程序60天後生效。目前日本眾議院在2018年5月18日通過CPTPP批准案,包括墨西哥、新加坡、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等已經批准,預定在2019年1月生效啟動,越南國會也在11月12日批准通過,成為第七個通過的會員國,而汶萊、智利、秘魯、馬來西亞等四國則待該國國會批准。此外,目前包括台灣、泰國、英國、哥倫比亞等國表達加入意願。
(二)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覆蓋世界人口約一半、GDP和貿易額約三成的自由貿易區,規模超過CPTPP。從2013年5月開始進行RCEP相關細節談判,至今已有五年,目前在18個談判領域中,各方僅在中小企業和經濟技術合作兩個領域達成共識,主要係RCEP覆蓋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廣泛區域,各國發展水平不同,訴求差異較大所致。
由於CPTPP可能在2019年1月生效啟動,所以在今年7月東京召開的RCEP部長級會議的《聯合新聞聲明》表示「在當前全球貿易面臨單邊主義挑戰的背景下,儘快結束RCEP談判至關重要」。日本安倍首相也再三呼籲「將打造自由而遵守規則的公平市場」。若RCEP達成協議,除了對加強保護主義的美國形成牽制,對日本企業拓展海外等方面也有幫助,而未來可為日本帶來巨大利益。
(三)日歐EPA
美國川普總統上台後,歐盟與美國間貿易談判不僅觸礁,美國對歐盟的鋼鐵、鋁製品課以高關稅,採取限制進口的措施,美國與歐盟間出現貿易摩擦而形成對立,因此歐盟盼藉由與日本簽署經濟夥伴協定(EPA),凸顯自由貿易的重要性。2017年12月日歐達成EPA協議,而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11月29日通過日本與歐洲聯盟EPA,歐盟也預料將在12月13日舉行的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只要雙方能在年底前完成相關審議作業,就能順利在2019年2月生效啟動[註5]。
由於日歐EPA所涵蓋人口總計逾6.3億人,GDP逾21兆美元,約占全球GDP的28%,貿易額占全球貿易近37%。生效上路後日本會立即廢除紅酒關稅、廢除名牌包及皮鞋等皮製品關稅,以及逐步調降或廢除對起司、豬肉、牛肉、義大利麵、巧克力等產品進口關稅;歐盟會在7年內逐步廢除汽車關稅、廢除逾九成汽車零組件品、日本茶及日本酒,以及電視機等關稅。隨著日歐各廢除約94%及99%品項的關稅,以及保護智慧財產權及電子商務等,將可實現高度自由化,預估歐盟對日本出口將增加34%,可拉抬歐盟GDP高達0.76%的效果[註6]。
(四)印太戰略
早在2008年安倍曾在印度國會發表「太平洋與印度洋匯流」,倡議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4國防衛合作。2012年安倍再出任首相時,推進亞洲「價值觀外交」的思想,提出「鑽石安全保障構想」,明確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夏威夷連成鑽石形網,確保西太平洋至印度洋間海上自由。這層關係直到印度莫迪總理(2014年5月)上任,日印兩國關係才得以從「戰略」與全球夥伴關係逐漸升級至「特殊戰略」與全球夥伴關係。
2017年9月日印雙方在「面向自由、開放和繁榮的印度洋太平洋」聯合聲明中,把印度的「向東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 AEP)」與日本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Ocean Strategy, FOIP)」結合,表示將努力建立一個包含非洲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各方利益相關者,而同年11月美國川普總統在越南參加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企業領袖會議時,提出以公平和互惠原則為基礎的新夥伴關係,強化所有印度-太平洋國家之間的友誼和商業紐帶,一起推動繁榮與安全,有意為日印兩國所以推動的FOIP背書。
另從日本最新公布的外交藍皮書,印太地區是由「兩洋」及「兩洲」組成的「一個穩定與繁榮的國際社會」,其中兩洲「兩洲」是指快速發展的亞洲及具潛力的非洲,「兩洋」則是指FOIP區域,因而針對「兩洲」的不同狀況,制定不同對外交方針。包括在亞洲策略,主要集中於擴大基礎建設、貿易及投資,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對非洲策略,則對各別國家建設提供援助,包括促進良好管理治,不再純粹以資金作為主要導向。因此,日本外務省2018年度政府開發援助(ODA)預算規模雖比2017年增加0.2%,達到5,538億日圓,也強調部分將用於「印太戰略」及其「亞非成長走廊」願景計畫,以及高質量基礎設施投資等相關政策,並以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ADB)、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和日本基礎設施相關計劃等,作為資金來源提供者。而11月份日本宣布支持印太核心區的ASEAN智慧城市發展計畫外,也將在5年內培養區內8萬名製造業和數位產業專家,主要是製造、人工智慧和其他領域的工程師、研究人員和業務經理。這是繼2015
年日本政府在材料加工和基礎設施設計和維護等領域,幫助ASEAN培訓 4 萬名員工,首次將人才培育點導向科技領域。
美國也對印太區域做出承諾,將提供印太各國最多6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援助,主要用於改善基礎設施,包括電力、交通、供水和電訊等,也會成立「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the
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 USIDFC)支持區域內各國的基礎建設。另外,在亞洲新興國家投入1.13億美元,包括2,500萬美元的數位連通與網路安全合作關係(Digital
Connectivity and Cybersecurity Partnership)改進夥伴國家的數位連通,擴大美國的技術出口;5,000萬美元成立「亞洲促進能源成長與發展倡議(Asia
Enhancing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rough Energy, Asia EDGE)」;以協助印太區域夥伴的能源資源管理,以近3,000萬美元作為種子資金,發展基礎設施交易及援助網絡(Infrastructure
Transaction and Assistance Network)與印太交易顧問基金(Indo-Pacific Transaction Advisory
Fund),提供法律及金融等顧問服務協助。
(五)日美貨品貿易協定(TAG)
2019年1 月日本將與美國全面性展開「貨物貿易協定(TAG)」談判。在2018年9月安倍首相與川普總統會面時已敲定在磋商期間,將避免美方啟動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加徵關稅。由於明年CPTPP及日歐EPA將可能在年初啟動生效,就畜產品來看,日本進口美牛、豬肉在2017年比重分別為43%及28.7%,前者僅次CPTPP適用國(56.7%),後者則次於EU(35.9%)及CPTPP(35.3%)適用國,目前只有美國不適用CPPP和EPA優惠關稅稅率的國家。
因此,日美若延長TAG談判,可能會延長美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的不利地位,美國可能會要求儘早完成TAG談判。另項可能性的研判是美國若依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威脅對日本汽車與其零部件採取額外的關稅措施等,迫使日方讓步,但因日歐EPA生效,加上日本部分汽車業也積極[註7]採取行動因應之,可能將緩和對日本汽車產業的衝擊。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及各通商機構正確認TAG各項條件詳細內容及規定,向企業界說明,以協助日本企業今後投資之判斷。
四、對中台關係未來發展
日本上台後重新將對外政策主軸接回與美國對接,試圖重新取回日本外交與戰略的主動性,先對友日國家進行俯瞰地球儀外交,先營造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環境,不斷提高日本在國際威望,雖然日本外交政策皆跟隨美國,然川普總統上任後退出TPP後,便要求與日本展開雙邊貿易談判,擬與日本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另一方面,美國雖然出面支持日本及印度FOIP,仍是美國為維持亞洲區域地位的戰略主軸。因此,為遏制中國發展,減少'中國威脅',日本主導CPTPP、FOIP,但在7月召開RCEP部長級會議,安倍首也再三呼籲「將打造自由而遵守規則的公平市場」,日本也開始加強牽制美國的保護主義。因此,對中台關係的變化趨勢:
(一)與中國關係發展
過去,日本除了替代美國,主導CPTPP外,也與印度共同支持「亞非成長走廊」願景計劃,這是日印兩國在相同的價值理念和外交安全戰略下所進行的合作,恰好與美國「印太戰略」相呼應,因此被認定為抗衡中國在印太兩洋、亞非兩洲的區域影響力,並打造成海上絲路的替代方案。
但川普總統在韓半島危機緩和後,開始對中國大打貿易戰同時,也宣布提高亞洲汽車的進口關稅,並在鋼鋁關稅上不肯對日本網開一面,更點名日本是其貿易戰的下一輪對手,要削減雙方貿易逆差。中國是日本第二大貿易國,而美國則是日本最大汽車出口國,這使得日本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於是,日本重啟延宕多年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也積極推動中國主導的RCEP,安倍首相更公開表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下,可以與中國合作,並強調「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並非對立的想法願尋求中日經濟共存共榮。
由於CPTPP及日歐EPA將於2019年生效啟動,而中國所主導的RCEP,因覆蓋全球半數人口、GDP和貿易額約占三成,若能達成協議,將有助於日本企業進軍海外,包括全球市場的發展,基礎設施系統出口還利用官方發展援助等公共-私營夥伴關係,中小型企業,小型企業,支持服務業的海外擴張等方面,為日本帶來巨大利益,另可建構多道「防波堤」,以因應日美貿易問題。
日本在匯總「在第三國的日中民間經濟合作」方針上,日本政府表示考慮在節能環保、提升產業水平、物流等三大領域積極推進中日企業的合作。2018年恢復了中斷七、八年的日中外長互訪、日中高級別經濟對話。因此,5月份李克強總理訪日,雙方同意進一步加強金融等領域合作及設立「一帶一路」官民協議會、推動兩國企業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合作,如泰國高速鐵路項目的投資合作,其他領域如表3。
10月日中兩國政府召開「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雙方企業及政府機關針對52項合作計畫交換相關文件,其中包括野村控股、大和證券、三菱UFJ、三井住友及瑞穗等,與中國大陸官方達成設立超過1,000億日圓規模的「日中產業合作基金」協議,未來會在到對方國家或以亞洲為主的第三國投資時提供相關協助。另外,安倍首相發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後走向協調新時代》,表示希望開啟「化競爭為協調的日中新時代」,與中國攜手為國際和地區和平和維護自由貿易作出貢獻等。由此觀之,未來「亞非成長走廊」與「」一帶一路朝著合作方向的機會應是可期,這也突顯出日本用兩面競合的手法為國家、產業及企業爭取區域發展的最佳優勢。
表3 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領域設想項目
資料來源:日經中文網(2018.9.5),《中日第三國合作首指泰國高鐵》。
(二)與台灣關係發展
2016年台灣提出「台日命運共同體論」,爭取日本的支持。日本也在2017年初,主動將負責對台交流的「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更名為「財團法人日台交流協會」,以及台灣將負責對日業務的「亞東關係協會」更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為加強安全領域合作,2018年5月成立「國防安全研究院」[註8]即與日本防衛研究所等機構建立「台日安保對話機制」。
近年來,台灣赴日旅遊人次呈現逐年持續成長態勢,從2015年為379萬人次,2016年429萬人次,2017年461萬人次,同樣地,日本赴台旅遊的人數在2017年也達到了189萬人次。台日雖無邦交,台灣透過文化、觀光、教育等作為交流重點之一,進行雙方官方非正式的互訪,像2018年3月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公開在台出席「日台交流協會」舉辦的「多彩日本」活動[註9]。9月由交通部團參加亞洲最大的旅展「2018日本旅行博覽會」,以及國發會在日本舉辦「設計翻轉地方創生」展。
在經貿合作層面,蔡總統表示台日間享有共同的價值和理念,希望雙方能合作拓展「第三國市場」[註10],台灣日本關係協會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成立第三國市場合作委員會,作為合作平台,並於2018年6月及11月分別在日本及台灣舉行第一及二屆會議,持續就台日企業在第三地可能進行合作的市場及產業合作交換資訊,以建構有利於台日企業建立第三地合作關係的環境。另外,針對日本成功主導CPTPP國際條約,台灣除了編列1,500萬元新台幣作為加入CPTPP的宣傳經費,遊說相關會員國,包括日本等協助台灣加入第二輪談判外,也在11月APEC領袖峰會,張忠謀向安倍首相表達加入CPTPP意願。
已有43年歷史的台日經貿會議部分,12月初也完成簽署一項協議、四項合作備忘錄。其中「台日優質企業相互承認協議」,係台日雙方海關將互相承認對方優質企業(AEO)的驗證結果,未來給予對方AEO出口業者便捷通關的優惠措施,有利業者輸日貨物快速通關,創造商品競爭利基。在四項備忘錄
包括「台日中小企業支援及促進中小企業合作備忘錄」,台日每年輪流舉辦一次實務層定期會議,促進台日中小企業及次世代經營者的合作交流,此將有助於台日中小型企業攜手進軍第三國市場;「台日年輕研究者共同研究事業實施備忘錄」則將自今年起實施為期三年的合作計畫,在「少子高齡化」、「國際法合作」、「環境與能源」等三大領域進行台日跨國學術研究;針對「台日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合作備忘錄」,台日未來將透過交換稽查報告、定期舉辦法規說明會,減輕醫材重複檢查的負擔;「台日檔卷資訊交換相互合作備忘錄」,則由智慧財產局與日本特許廳合作,預計在2021年起,以一站式的共享平台,提供台日雙方申請人及專利審查人員,即時取得公開後的專利相關審查文件。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