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倍時代日本經濟分析

2020年9月 | 下載本篇文章PDF檔簡報PDF檔

摘要

2020年8月28日安倍晉三因舊疾而辭去日本首相職位,由菅義偉首相在9月16日接任後續一年半任期,日本正式邁入後安倍時代。安倍執政期間推動新舊三支箭的總體經濟政策企圖帶領日本走出失落的二十年,然因美中貿易戰加劇及COVID-19疫情,僅股票市場表現較為優異,但留給新政府包括全球競爭力衰退,在新創及數位化的競爭力不僅不及南韓,也被中國追趕過。菅義偉首相認為必須從成長戰略及制度結構切入改革,透過IoT、5G等新科技應用,重塑數據驅動型社會的目標。台灣產業在資訊產業及生產製造累積的優勢,以及領先全球的半導體技術,可協助掌握數位化的契機,加上台日兩國向來友好,應可加速兩國新的合作關係。因此,本文對企業建議:(1)應掌握日本策動的應用領域,對接商機;(2)日企的供應鏈轉移,為台日企業合作提供新機會;(3)透過數位化對接台日中小企業,營造雙贏。對政府建議:(1)從防疫、安全觀點,深化台日產業鏈結;(2)攜手台日美,擴大新南向基建合作夥伴。

一、前言

2020年8月28日日本安倍首相正式宣布因為宿疾惡化,為了不影響日本國政,辭去內閣總理大臣一職。這個執政7年零8個月的日本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不僅是在位最久的首相。安倍首相曾在2006至2007年期間接任小泉純一郎擔任第90任首相與自民黨第21任總裁,然因病,在1年後辭職。2012年9月再度當選自民黨總裁,並在同年取得執政權,擔任第96任首相。
由於日本經濟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後,處於將近20年的不景氣,因此,安倍一上任即推動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主要以貨幣貶值為主要策略,被稱為「安倍經濟學」或「安倍三枝箭」;在2015年9月安倍首相在再度當選自民黨總裁,在記者會即宣稱「安倍經濟學已進入第2階段」,提出新「三支箭」政策,從孕育希望的強大經濟、構築夢想的育兒支援、提供安心的社會保障。
在安倍執政的8年多期間,雖有訂出長期如通膨率維持在2%水準、2020年名目GDP達600兆日圓等目標,迄今因詭譎多變的政經環境,尤其自2019年底爆發COVID-19疫情,不僅使原本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的日本經濟,更因全球需求大減而進一步下滑,接任的管義偉首相,除了要面對安倍首相留下來懸而未解的經濟問題,對未來日本經濟發展是否有何新的看法及規劃?本文將從安倍首相實施經濟策略分析起,瞭解其政績成效,以及新首相對日本經濟發展的規劃等,作為我國企業活動之參考。

二、安倍執政下的日本經濟發展

(一)經濟政策

1.2013-2015年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就任第96任日本首相,於2013年1月28日的施政演說,提到為挽救日本長期的經濟困局,強力推動具互補性的經濟再生策略,包括的「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 等所謂「三支箭」政策(被稱為「安倍經濟學」)。其作法:
(1)第一支箭「大膽的金融政策」:透過「體制轉換」(Regime Change),改變日本長期的通貨緊縮預期,包括導入「量與質的金融寬鬆」,以實現2% 的「物價穩定目標」為目的,將金融貨幣調節政策思維從重視調節隔夜拆借款利率方式轉向重視貨幣基數供給方式(如收購公債、增加日銀資產、將貨幣導入民間銀行等),並重質化貨幣寬鬆政策,即公債外,也積極購買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 ETF)、日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JREIT)、公司債等風險型金融資產。
(2)第二支箭「機動的財政政策」:推動「邁向日本經濟再生的緊急經濟對策」(「日本経済再生に向けた緊急経済対策」以及具體化相關經濟對策。主要包括復興及防災對策,以強化支援尖端技術的創投資金、充實可以產生創新等成長來創造財富,以及給予人民一個安心、安全的生活對策。總財政支出金額高達13.1兆日圓(含相關經濟對策10.3兆、實現年金國庫負擔1/2等的2.8兆)如表1所示。

表1 「邁向日本經濟再生的緊急經濟對策」的規模(平成24年)
單位:兆日圓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https://www.kantei.go.jp/jp/headline/keizaitaisaku201301.html。

(3)第三支箭「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推動「日本再興戰略」[註1],即透過喚起民間最大力量;全員參加、培育可在世界致勝及創造新領域的人才;將成長的果實反映至國民的生活等成長途徑,藉由促進投資、人才的活躍、新市場的創造,以及與世界經濟統合等對策,讓日本經濟邁向成長道路。提出日本產業振興、戰略市場創造及國際擴展戰略等三大行動計劃,整體目標為10年內人均國民所得每年成長3%以上,10年後人均國民所得增加至150萬日圓以上以及結構性經濟改革的目標如表2。

表2 第三支箭在結構性經濟改革的目標


資料來源:https://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e485cd4e-8786-449e-8c5c-2ca04a6650db。

2.2015-2018年
安倍首相於2015年9月24日再度當任自民黨總裁,並以實現「一億總活躍社會」為目標,發表「強經濟」、「育兒支援」、「安心的社會保障」等新三支箭,具體政策目標為「GDP600兆日圓」、「希望出生率1.8」、「看護零離職」,以提升日本經濟的潛在成長率[註2]。主要目標仍與第一階段日本再興策略相連結如圖1所示。
(1)新第一支箭「強經濟」:目標係達成日本名目GDP提升到600兆日圓以上,於2016年6月2日公布「2016年改訂版日本再興策略」[註3],明示相關具體措施,推動邁向600兆日圓的「十大官民戰略計畫」[註4]、實現生產力革命之規範與制度改革、培育具有創新能力與挑戰精神的人才及推動「改革2020」計畫等四大主軸。
(2)第二支箭「育兒支援」:政策目標是減輕一般家庭生育子女的經濟負擔,並且進一步建立有利於結婚與生兒育女的社會生活環境。包括保育園的等待入園兒童減為零,同時擴大幼兒教育的免費化,因此。安倍稱通過對3代同住和多孩家庭的重點支援等,「不斷打造適合育兒的社會。讓50年後的日本人口數維持1億人
(3)第三支箭的「安心的社會保障」:目標為「護理離職為零」,主要因日本需要支援、護理的老人已突破600萬人,希望入住只需負擔低廉費用的特別養護養老院的「等待老人」最多達52萬人。

圖1 安倍新三支箭與再興策略的關連性


資料來源:當代日本研究學會通訊,安倍經濟學「新三支箭」對台灣的啟示,http://www.kantei.go.jp/jp/headline/seicho_senryaku2013.html#c4。

3.2018年迄今
2016年日本進入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6年度-2020年度),首度提出「Society 5.0」[註5]概念,未來藉由網路(虛擬)空間與物理(實體)空間的高度融合,建構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課題解決,同時也是「以人為中心」的新社會,做為日本未來社會的理想樣貌。2017年「成長戰略」改名為「未來投資戰略」,係藉由第4次產業革命的技術革新解決社會課題的中長期成長策略,並以建構「Society 5.0」為目標。2018年「未來投資戰略」,以「邁向『Society 5.0』『數位驅動型社會』的變革」為副題,在IoT與AI快速普及下,推動「現場的數位化」,謀求經濟持續成長。2019年則在2018年基礎下持續推動相關政策。2020年為因應COVID-19疫情帶來的重大變革,推動新工作方式及無現金支付及數化環境優化等,相關見表3。

表3安倍經濟學的成長戰略(未來投資戰略)


資料來源:日本經濟再生部,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keizaisaisei/

(二)政策成效

1.GDP表現
依據內閣府公布GDP資料顯示,2012年名目GDP值為495兆日圓,安倍首相新第三支箭的願景是在2020年GDP能達到600兆日圓水準,然在2019年名目GDP僅554兆日圓,如圖2。而2020年上半年GDP值為262兆日圓,年減4.8%,而包括經濟學人(EIU)、貨幣基金(IMF)等國際機構預測2020年日本GDP年增率僅在-4.9%及-5.8%間,因此實難在2020年達成600兆日圓目標。

圖2 日本名目GDP及實質成長率趨勢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

2. CPI表現
安倍首相新第三支箭的願景是在CPI目標設定為2%水準,2012年12月CPI年增率為-0.1%,核心CPI年增率為-0.5%;雖然2013年第2季至2014年第1季皆突破2%水準,但2014年4月將消費稅由5%調高至8%,CPI年增率皆未能達到2%目標,2019年10月再將消費稅由8%調高至10%,仍無法刺激通膨,2020年8月核心CPI年增率出現-0.1%是2013年8月以來再次出現負成長,如圖3所示。

圖3 日本CPI及核心CPI年增率趨勢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

3. 股市與日圓匯價表現
安倍內閣主要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期透過日圓貶值來帶動發展,2012年12月26日上任,日經股價指數為10230點,1美元兌85.36日圓,到其2020年8月28日宣布辭職,日經股價指數來到23512點,漲幅130%,1美元兌105.35日圓,貶值19.0%,如圖4所示。

圖4 日本股市及兌美元匯率趨勢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

4.實質薪資表現
2012年12月為4.3%的完全失業率到2019年12月降至2.2%,但2020年迄今因新型冠狀病毒影響而轉為了上升,8月份已達3.0%。另外實質薪資成長率由2012年12月的-2.0%,走勢在2015至2018年期間大多維持在正成長,2019年受美中貿易戰影響,企業營運出現衰退,實質薪資年增率出現負成長,2020年降幅增大,5月跌幅達-2.3%,所幸後續跌幅縮減至7月的-1.5%,如圖5。

圖5 日本實質所得成長率及完全失業率趨勢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及厚生勞動省

三、後安倍時期

(一)目前面對經濟問題

今年以來,COVID-19疫情擴大,日本經濟不僅經歷二戰後最大的衰退,也打亂原本的經濟振興政策,本文根據日本總合研究所的研究,瞭解未來日本將面對的問題。
1.2013-2019年GDP年成長率不及OECD平均的一半
從國際⾓度看,如圖6所示,日本經濟下降趨勢是無法阻⽌的。日本2013年至2019年GDP年平均成長率為1%,在OECD成員國,僅次於希臘和義⼤利。分析增速緩慢的原因之⼀是日本⼈⼝下降的結構性問題,另還有中國等亞洲國家提⾼技術能⼒外,去全球化取得進展,⽣產將在消費地區附近的短鏈效應。

圖6 OECD與日本GDP比較勢


資料來源:日本總研,網址:https://www.jri.co.jp/MediaLibrary/file/report/viewpoint/pdf/12100.pdf

2.日本在IMD 世界競爭力表現持續下滑
IMD公布世界競爭⼒排名,日本2014年整體排名全球第21位,到2020年已跌⾄第34位,再從細項來看,如圖7,經濟狀況和基礎設施保持較⾼的排名,但政府效能排名始終較低,導致業務效率下降,從2014年的第19位到2020年的第55位。

圖7 日本在IMD世界競爭力排名


資料來源:同圖6

3.日本創新表現不及中韓兩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日本排名從2012年的第25位穩步上升到2018年第13位,2019年下降2名,2020年又下降1名至第16位,但仍高於2012年。惟2019年日本創新指數排名被中國超越,2020年中日皆落後韓國。從細項指標觀察,如圖8,人力資本和研究,創意產出等2項明顯不及美國,德國和韓國。主要係非典型就業在日本就業市場的比重在增加,日本和日企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且隨著老齡化的發展和保守傾向的增強,IT技術進步,讓企業難以創建利用新技術,加上美中衝突,全球變暖和IT的發展,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這種源自於創新行為,若不採取任何行動,日本在亞洲的存在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圖8 日本在WIPO全球創新指數排名


資料來源:同圖6

4.日本數位化表現不及韓國,還被中國超過
依IMD發布的「世界數位競爭力」報告,日本因整體環境低迷,自2015年以來的排名一直持續在第20-30名區間。韓國在2019年排名出現新高,同時中國也出現逆轉,超過日本。從細項指標觀察,如圖9,人力資源,業務轉型的機敏度和監管框架等明顯低於美國,德國,韓國和中國。與全球創新指數一樣,受到人力資源的開發遲延的影響,此外,IT技術引入讓業務轉型(數位化轉型)及各種監管改革等的延遲現象得到抑制。

圖9 對菅義偉首相的主要政策支持度調查


資料來源: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management-strategy/42225-2020-09-28-09-42-25.html

(二)未來方向[註6]
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9月16日就任時的記者會表示,將繼承安倍內閣時期的措施,包括日本經濟恢復、外交和安全保障體系再構建、建立全年齡層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皆關係到日本未來的重要課題。尤其2020年以來,COVID-19疫情擴大,日本經濟將經歷二戰後最大的衰退。
儘管安倍經濟學在日本取得某部分成果,但從國際角度來看,日本在沈淪中,日本的國際競爭力下降主要是全球IT和去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變革,導致企業效率顯著下降而政府效率仍然很低。尤其是以IT為中心的公司業務轉型和人力資源開發皆存在遲延。另一方面,旅遊的基礎設施的競爭力正在提升,官民正積極響應基礎設施發展的改善,但與組織和業務結構等相關的核心領域改善進展卻很慢。
日本面對的問題包括日本官方在垂直分割的行政管理中,無法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採取綜合措施,而民間方面基於過去寬鬆的經濟環境,經濟能適度成長條件下的成功經驗及保守的態度,讓其因應全球環境變化的意願相對下降,加上公司以在職培訓來開發人力資源,無法充分供應,導致成長率下降。因此,菅義偉首相宣布,要打破垂直分割的行政管理的政策問題,要以數位化為槓桿,徹底改革法規並建立數位廳。
有關菅義偉首相提出的數位廳及行政管理政策改革的支持度,依日經中文網[註7]提出的「創設數位廳」、「下調手機資費」等政策,回答「支持」、「總體上支持」的加起來均超過9成。另需要當事人做出重要決斷的「促進地方銀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重組」,也分別達到97.9%和97.8%。提高的「提高最低工資」也占90.8%。

圖9 對菅義偉首相的主要政策支持度調查


資料來源: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management-strategy/42225-2020-09-28-09-42-25.html

另外,日本經濟界對菅義偉政權未來放寬限制政策的期待調查顯示,對放寬限制有接近9成「應該擴大」,企業家強烈希望在行政手續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放寬限制。其中希望放寬限制的領域(多選),依序為「行政手續在線化」(占73.9%)。日本經濟團體「經團連」等曾提出建言,如與行政機構簽訂協議及發放證明等皆需書面及證件的情況會妨礙工作效率、為了快速實施政策而實現線上化是當務之急等意見。

圖10 日本企業希望新首相放寬限制領域


資料來源:同圖9

四、結論

安倍首相的辭職,啟動日本「後安倍時代」的來臨,這對全球經濟、區域、中日與台日關係都會有深遠影響。尤其接任的菅義偉首相,長期以來身處安倍內閣,擔任要職深知日本經濟困境,尤其因美中貿易衝突加劇、COVID-19疫情持續,過去運用總體經濟政策施行的效果已漸失去效力,必須大刀闊斧進行“成長戰略”和“結構改革”。因此,他除目前沿用4月「緊急經濟對策方案」等措施,來振興疫後經濟,日本2020年成長戰略(2020-2025年)可窺探菅義偉首相的主要政策方向,包括了工作方式、無現金支付、數位化、開放式創新等領域,皆看出日本將進行環境及法規等結構性調適與改革。
就台灣而言,我們擁有資訊產業及生產製造累積的優勢,以及領先全球的半導體技術,是掌握經濟結構數位轉型的利基。台日關係向來友好,如何透過台日美夥伴關係的運用,為台灣產業加值。因此,建議企業:
1.掌握日本策動的應用領域,對接商機
從日本成長戰略重點歷程可以發展,日本政府推動經濟政策已從擴大投資、產業重組,轉為重視IoT、機器人、AI等技術新運用於經濟社會的策略方向,疫情之後更強調數位轉型、5G等的重要性,而臺灣在晶圓代工、IC封裝測試居全球第一,IC設計也居全球第二,半導體發展是數位化的基石,有利於新創、中小企業發展。因此,如何與日本現行所策動的應用領域對接,像菅義偉政府強調側重視刺激競爭政策,包括醫療、能源、環境、5G特定產業競爭等,未來新應用領域的加入可創造一波的新商機。
2.日企的供應鏈轉移,為台日企業合作提供新的機會
就日本「中間財」的進口比例來看[註8],對中國進口依存度為21.1%,高於美國(16.3%)、加拿大(9.2%)、義大利(7.0%)、德國(7.0%)等。為了因應疫情對產業影響,日本政府提供「針對供應鏈對策的國內投資促進事業費補助金」[註9],將產品供應鏈製造地,分散到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就第一批的87家日企業,包括了愛麗思歐雅瑪(消費型塑料等)、夏普(電器等)、HOYA(光學儀器製造商)、住友橡膠等,涉及醫療產品、飛機與汽車零組件、化肥、紙製品等廠商,而截至7月底止的第二批申請日企業增加至1,670家,顯示這波日企供應鏈的轉移儼然成形。由於台灣刻推動對接新南向國家策略,台灣產業能否趁這波日企供應鏈轉移之際,順勢切入其相關組件或產品的供應體系,將是兩國產業合作提供最佳的機會。
3. 透過數位化對接台日中小企業,營造雙贏
日本在企業業務數位機敏度及資本投入,數位人才及培育等指標相對弱勢,導致數位競爭力排名第23名,究其原由,可能與中小企業所構成的日本地方產業聚落,即使實際擁有高度技術等優勢,受到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影響,數位人才不足及培育少,加上多數業者投入數位化的意願低,業務效率的競爭力持續下滑,影響日本競爭力的表現,而台灣在全球數位競爭力排名第1,包括業務轉型敏捷度等3項細指標居全球之冠,尤其台灣中小企業在因應疫情而加速數位化的作為,正可提供日本中小企業在數位轉型參考,因此,如何引介台灣優良的中小企業,擴展台日企業合作新模式,將可為雙方企業帶來更多的優勢利基。
對政府建議方面:
1.從防疫、安全觀點,深化台日產業鏈結
美國基於國家安全及保有關鍵核心高科技產業,有意與中國脫鈎,重組全球重要產業供應鏈,因此9月美國國務院卿柯拉克訪台後,台美在印太區域、5G安全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等議題已建立對話機制。從這個過程中,可知台灣若要創造最好的國防,除了本身產業優勢的提升外,增加與重要經貿夥伴國家產業的依存度,一則可保護台灣安全,再則可創造台灣經濟成長。身為第一島鏈的台日兩國,不僅在從國防安全、區域發展必然依存度高,若能就防疫安全鏈觀點,加強產業合作的夥伴關係將是一個好的開端,尤其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已將醫療和數位應用領域作為確保日本經濟安全和促進出口必不可缺的動能,將敦促日本政府採取必要的行動。未來台日兩國如何在既有的對話平台,深化合作將是一大重點。
2.攜手台日美,擴大新南向基建合作夥伴
依據亞洲開發銀行(ADB)估算,2016-2030年亞洲基礎建設需投入26兆美元,商機龐大。台灣在2017年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宣布成立35億美元專案融資基金,協助新南向國家推動基建和重大發展計畫,而美國為了與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相抗衡,也自2018年10月起,與日本、澳洲等國合作,投資東南亞國家基礎建設。而台美為了強化印太戰略的合作夥伴關係,成立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平台,而台日友好關係,是否能促成台日美三國未來在新南向基建合作關係?如透過公民營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的合作模式,將會是台日政府共同努力目標之一。

附註:

  1. 於2013年6月內閣會議通過後每年修訂。
  2. 該計畫將GDP600兆日圓設定在2020年實現,希望出生率係指所有國民希望能擁有小孩數的出生率,目標設在2025年度以前達成,另外看護零離職之目標亦設在2025年度以前達成。
  3. 自2017年起改名為「未來投資戰略」,副標題則受到各種情勢影響,依序為「JAPAN is BACK」(2013)、「對未來的挑戰」(2014)、「對未來的投資• 生產力革命」(2015)、「面對第4次產業革命」(2016)、「為實現Society 5.0的改革」(2017)、「邁向『Society 5.0』『數據驅動型社會』的變革」(2018)、成長戰略(2019)、成長戰略跟進(2020)等。
  4. 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的強化;官方•準官方資金運用的重新審視;產業的新陳代謝與創投的加速;法人稅改革;創新的推動•機器人革命;女性活躍的推動;勞動方式的改革;外國人才的活用;積極的農林水產業的展開;健康產業的活絡化• 照護服務的提供。
  5. 指繼狩獵社會(Society 1.0)、農耕社會Society 2.0)、工業社會(Society 3.0)、資訊社會(Society 4.0)之後。
  6. 日經中文網(2020.9.17),《菅義偉上任後談內政和外交》,網址: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42096-2020-09-17-10-37-04.html。
  7. 日經中文網(2020.9.28),《日本企業家怎麼看菅義偉的政策》,網址: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management-strategy/42225-2020-09-28-09-42-25.html。
  8. 陳達誠(2020/03/08),《〈鉅亨看世界〉日本供應鏈重佈局》,網址: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49056。
  9. 4月的補充預算提供2,200億日圓,第一批申請補貼的日企90個(996億日圓),目前批淮87家57個項目(574億日圓)。

-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