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2017年中國總體經濟政策動向

2017年1月 | 下載本篇文章PDF檔

摘要

2016年12月所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中除指出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並闡述2017年中國總觀經濟政策取向,將以穩中求進作為總工作基調,而具體的經濟工作包括深入供給側改革;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面向部署。此透露出以下主要商機:(1)新農業發展契機;(2)國企國資改革商機;(3)養老保險及醫療商機;(4)“一帶一路”推進的建設。因此,建議企業可關注(1)育種、種植及畜牧等相關農業商機;(2)電力、油氣、鐵路、民航、電信等領域的國企改革;(3)養老、醫療等改革後相關產業發展機會;(4)爭取配合交通運輸、建材等相關產業的黃金發展機會。

一、前言

由於中國幅員廣大經濟區域落差甚大,加上產業結構複雜,較難掌握完整的資訊進行相關觀察與研判。因此,中國官方會透過行政體系將年度工作成果匯報至中央,以利中央單位進行整體規劃與決策。而每年11至12月份所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最高級別的經濟會議。它的任務除了總結當年度的經濟工作成績外,並會分析研判當前國內外經濟情勢的變化,制定下一年度宏觀經濟發展規劃,以利部署相關的經濟工作。
依據工作會議資料顯示,由於中國進入新常態經濟,國內仍面對不動產市場過熱、人民幣貶值等問題,因此將「穩中求進」定為2017年中國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深化供給側改革」則是主線,「三去一降一補」等五大任務要取得實質進展等。其實在12月初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稱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而《人民日報》亦有多篇文章談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新方位的運行上必然「L」走勢,GDP成長目標可能有所調低或弱化,為改革和轉型提供更多的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向來是各界研判中國經濟走向最權威的風向指標,亦可瞭解未來可能的潛力商機。因此,有必要針對其重要言論及工作重點進行分析,提出企業可以發展方向。

二、歷年中央工作會議重點

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經濟決策皆根據當時面臨的經濟形勢作出相對應的措施,如下表。因此,不同時期的經濟工作重點亦有所不同:如2008年面臨全球金融危機,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務包括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像以拉動內需並發揮房地產在內需的作用等;2009年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務像是再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內需成長空間,以促進成長;2011年因投資帶來物價上漲的風險,所以要控制通貨膨脹;2012年穩中求進;2013年因地方債規模大而提出控制政府債務問題;2014年因經濟下滑提出適應新常態;2015年因注意產能過剩問題進行供給側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補”。

表 2008-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

年度
工作總基調
工作任務
2016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2014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 保持經濟穩定成長;積極培育新成長點;加快轉變農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2013 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札札實實開好局 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防控債務風險;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2012 突出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城鎮化;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2011 穩增長、抑通膨、調結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加快發展;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深化重點領域和環節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2010 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推進發展現農業;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009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提高宏觀調控水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成長空間
2008 按照"控總量、調結構、促平衡"基調做好宏觀調控工作 加強和改善宏觀控調,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加收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切實維持社會穩定

資料來源:資料整理自新華社,http://news.cn/fortune/zyjjgzhy2016/index.htm

2016年是中國國家領導習近平首次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而2016年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仍然未有效解決,加上民間投資減速,以及出口數據持續疲弱的情況,雖有房地產市場熱絡去化餘屋庫存與拉抬經濟成長,但仍難以改善結構調整、貿易及投資雙雙減速所帶來的經濟降溫趨勢,2016年經濟成長率達6.7%,不如2015年的6.9%。而12月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品質和效益提高”來形容當時經濟形勢的特點,並表示已實現“十三五規劃”良好開局,讓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會中提出經濟的”緩中趨穩”就是經濟成長速度雖有小幅放緩,但是成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且從消費品消費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皆符合預期,呈現成長。另外,”穩中向好”就是經濟發展出現很多積極面的變化,如各地區、各部門執行“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已使生產價格指數從連續54個月的下降轉正、企業利潤加速成長等,並透過創新的支撐及消費的拉動等作用,讓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也讓”十三五規劃”的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點,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布局,且就業機會持續大幅增加,居民收入與經濟成長保持同步,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並隨著生態環境好轉,綠色發展初步成效顯現等。
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設定2017年是延續2016年經濟穩中有進要實現“十三五規劃”良好開局年,進入實施“十三五”規劃年,也就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7年中國經濟工作將有三大動向,包括:
(一)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不動搖
中國官方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運行“穩”字當頭,各方經濟數據保持在合理區間,像各季的經濟成長皆維持在6.7%,固定投資緩中趨穩、消費穩健有升、出口由降轉升;PPI打破54個月持續為負的局面,生產領域緊縮明顯緩解;製造業PMI連續4個月站上榮枯線,也升至近2年來高點,而2017年可能再上升到新的高點。因此,2017年工作總基調設定以堅持穩中求進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開創發展新局面,全面為小康夯實基礎。
(二)一條主線: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在”三去一降一補”,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其成效像鋼鐵及煤炭去產能目標皆能提前達成,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9個月減少,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預計2016年企業成本降低超過1兆人民幣,軟硬基礎設施建設亦全面加速。但為防微杜漸,讓一些原本過剩產能在價格回暖時再衝高產能,以及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形勢分化與部分企業仍存在高生產成本等問題。因此,要從2016年的攻堅之年,邁向2017年的深化之年,如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2017年要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
(三)堅定信心:落實改革任務增強發展動力
中國官方認為空談誤國,實幹才能興邦。2017年全球經濟貿易依舊持續低迷,國內仍有產能過剩、需求結構升級矛盾、部分領域的金融風險及部分地區發展困難等問題。因此,唯有堅定深化改革,並透過整合推動及重點突破方式,來加速發展的動能。

三、2017年重要經濟工作項目概述

因此,依據工作會議內容,歸納出2017年的主要的經濟工作,包括:
(一) 總體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如將財政預算用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負、保障民生需要,讓政策更具積極的效率。貨幣政策則保持穩健中性,調整貨幣供給,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並要更加注重防控金融風險,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另外,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的基本穩定。
(二) 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將根據當前經濟情勢來調整相關政策措施,讓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其包括繼續推動鋼鐵、煤炭產業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規;推動企業併購重組及去產能工作。去庫存方面,要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去槓桿方面,要控制總槓桿率下,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及規範政府舉債。降成本方面,則要減稅、降費及調降要素成本,如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如審批環節、各類仲介評估費用、企業用能與物流等成本,及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等。補短板方面,則從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及解決人民迫切需要問題著手,既要補硬短板也要補軟短板,既要補發展短板也要補制度短板。
(三) 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農產品方面要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強調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品質安全監管。在糧食改革方面包括重要農產品價格機制和收儲制度。在農村方面,除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如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四)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會議將振興實體經濟列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訂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因此,未來將展開品質提升行動,加強全面品質管制;引導企業發揚“工匠精神”,強化品牌建設。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亦以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傳統產業。另外,亦加強外資引進、產業優化及中小企業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
(五)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下,將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除了以信貸政策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及地方政府責任,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閒置和低效用地,並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範開發、銷售、仲介等行為。

四、未來可能商機及企業建議述

中共十八大由中國國家領導習近平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政策框架,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而2017年將召開中共十九大,中共中央領導層換屆,從去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已明確經濟工作要為「十九大」召開作好保障,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敲定「實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經濟工作將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一) 未來可能商機
為了加速改革,不僅要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經濟工作也要統籌推進,從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強產權保護制度、積極推進財稅及金融體系改革、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式推動對外開放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重點突破,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這些政策訊息,也釋放出未來可能商機,可為企業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1、農業供給側改革帶動新農業發展契機
為了解決現階段農業產需失衡、資源錯配,以及售價下滑但成本上漲等造成農業競爭力下降問題,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積極改革糧食等重要產品價格機制和收儲制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2、混合所有制為國企國資改革的新亮點
特別重視推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處置殭屍企業、去企業槓桿,以及債轉股的改革。由於國企改革工作能否落實,不僅攸關企業轉型升級,更將影響中國整體經濟調結構成效,因此,2016年初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提出兼併重組、信息公開、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十項國企改革試點」,2017年更將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3、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帶動保險及醫療商機
2016年中國官方再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讓企業能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首次同步調整,總體成長率上一次調整時上升6.5%,約有1億多人受益。而在醫療方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年人均提高40元,包括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等銜接的機制形成,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由100個擴至200個,加速推動分級診療,人們看病更方便、更省錢。而今年養老金入市將成為推動的工作重點,可望為股市注入千億資金,其次要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確保養老保險制度順利運作,不致爆發破產危機。
4、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的關鍵戰略,為中國開闢國際市場空間、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國際影響力提供助益。因此,商務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更指出2017年商務工作的總基調要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以”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領域改革等工作要點,因而帶動相關基礎建設產業的發展。
(二) 對企業建議
針對未來繼續深化實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能帶來的產業商機,提供相關建議如下:
1、關注育種、種植及畜牧等相關農業商機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建立現代化農業。包括擴大農村環境,衝突問題綜合治理能力、擴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積極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等。其核心是提升農業科技,並透過土地活化,提高農業組織化和規模化經營水準。因此,未來在育種(種子)業、種植及和畜牧(養豬)等產業將有發展潛力。

2、透過法治化取得電力、油氣、鐵路、民航、電信等國企、國資改革契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所謂混合所有制,即在官股不失去控制權的前提下,讓出股權給民營企業。其係藉由引入社會、私營資本,降低國企國資的槓桿率,改善企業決策和治理機制,以及提升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目前已加快推動包括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國有企業、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另外,混改中的「債轉股」 方式可有效降低壞帳,據報導,大陸農行、工行、建行和中國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在今年前先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顯示債轉股政策正在積極落實。
3、共同爭取養老、醫療等制度改革後相關產業發展機會
我國向來在醫療、保險業有相對利基。而中國為了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亦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政策相結合,透過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互聯,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未來可配合各地各城市需求,增加我醫療及保險產業與其合作、投資的誘因。
4、爭取配合交通運輸、建築材料等一帶一路相關產業的黃金發展期
隨著美國川普總統宣布退出TPP,已使得中國地緣政治經濟環境得到改善,”一帶一路”和雙邊自貿區談判,將迎來歷史性機遇。根據研究機構分析,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2017年將開啟”一帶一路”戰略加速推進的黃金機遇期,與”一帶一路”相關的交通運輸、建築材料、能源建設、商貿旅遊、鋼鐵、機械設備等行業將顯著受益,其中交通運輸、建築建材將成為最受關注行業。

-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