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奧運商機下台日合作初探
2019年02月 | 下載本篇文章PDF檔、簡報PDF檔摘要
舉辦奧運會是許多國家與城市的夢想,也是城市與國家競爭力的展現。東京是世界第5個、亞洲第1個舉辦2屆奧運會,也是世界第1個舉辦2屆殘奧會的城市。1964年東京奧運讓日本從戰敗國重返國際社會,成為世界現代化強國的地位。事隔50年的東京奧運除了賽事與觀光人潮外,也要展現日本在高齡社會、能源限制、全球化、災防、環保等社會課題上的軟硬實力,營造日本是國際共生社會新生活型態的先驅。東奧將帶來包括服務、房地產、交通與通信、食品業、批發和零售業、觀光等行業成長外,太陽能、氫能源等環保科技與生物辨識、AI、運動、輔具等科技等發展的商機。因此,建議(1)透過參展或拓銷團等方式爭取東奧商機;(2)在地設點掌握競賽期間觀光商機;(3)切入日本未來產業供應鏈。
一、前言
第32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以下簡稱奧運會)將於2020年7月日本東京舉行。這是東京繼1964 年後再次主辦夏季奧運會,也是日本第4次舉辦奧運會;東京也是目前亞洲唯一舉辦2屆夏季奧運會和世界第5個舉辦兩次夏季奧運會的城市。1964年東京除了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外,也主動申辦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以下簡稱為帕運會或殘奧會),而自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要求主辦國要在奧運會後一個月內再舉辦殘奧會之下,因此,2020年東京的夏季不僅有奧運會,隔二週後也將舉行殘奧會,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2屆殘奧會的城市。
舉辦奧運會是許多國家與城市的夢想,也是城市與國家競爭力的展現,從申請期間的全民凝聚共識,到申辦成功後的籌備時期的城市翻新,進一步帶動國家形象提升,甚至透過由於大型國際賽事所帶來的商機龐大,進而促使主辦國經濟成長等。像1964年東京奧運,讓日本從二戰的戰敗國在整體基礎建設改造之下,展示國家科研進步成果,逐步走向強國。
而今東京再次舉辦奧運會與殘奧會,除了賽事與觀光人潮外,也要展現日本「勤勞」的特質,靈活運用日本的傳統與長處,在高齡社會、能源限制、全球化、災防、環保等社會共通性的課題上展現出軟硬實力,營造國際共生社會新生活型態的先驅。因此,本文將從東京舉辦奧運會分析,瞭解其對當地的影響與商機,以作為台商在東京奧運中進行台日合作之建言。
二、東京奧運
東京原本要主辦1940年第1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因日本要擬仿效德國納粹宣揚大東亞戰爭的正當性,國際奧委會(IOC)在1938年決議中止日本的主辦權,改由赫爾辛基(Helsinki)舉辦[註1]。直到1964年第18屆才由東京申辦成功,成為亞洲、日本第一個舉辦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城市,且當年日本也舉辦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註2],總計2場國際賽事,有超過93個國家5,000個以上的運動員參賽。
依據表1 所示1964年東奧舉辦的總經費達9,870億日圓,約占GDP3.1%,其中直接經費僅270億日圓,但間接經費高達9,610億日圓,主要是基礎建設投資,也讓1964年總經費占GDP比重相對於2020年來得高出許多。而1964年東京奧運會帶給日本巨大變化,當時日本正由戰敗國重新站立的世界起點,東京街頭除了佔領的美軍外,絕大多數東京市民未與西方人有過接觸。奧運正好成為東京改造開端,史上第一次全球衛星轉播,讓東京成為全球焦點,另為容納大量的運動員與運輸,將都市空間與交通設施進行改造,形成戰後日本新新建築樣式、城市形態典範,而東海道新幹線、日本橋上高速道路、築地川鐵路地下化等工程,為東京運輸的承載量奠下全球前幾大的基礎排名。奧運的載體也改變物質條件不僅造就新一代的消費文化,包括學生海外旅行的解禁,高橋和已、吉本隆明等新作家將新日本文化融入世界性文化中,而新宿商圈成為年輕人、大學生消費的商區等;在沒有電腦運算的時代,像代代木競技場、日本武道館等場館建築,並未仿傚國外建築,直接採用本國人設計,也替日本建築美學奠定國際地位。
表1 1964及2020東京舉行奧運會經費表
單位:10億日圓、%
註:東京(1964)奧林匹克東京大會組織委員會(1966)
東京(2020)奧林匹克及殘奧競技大會組織委員會(2016)、瑞穗總研(2017)
*():內東京(2020)奧林匹克及殘奧競技大會組織委員在2018.12.28公布數據,若加計殘奧預算範圍內。
名目GDP[註3]:內閣府(2017a),(2017b)
資料來源:齊藤潤(2018),《2020年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の経済効果:1964年との比較で考える》,JCER日本經濟研究所。
而2020年夏季,東京同樣地舉辦這2場國際級的賽事,也是日本在進入21世紀後首次舉辦奧運會,預估有207個國家超過1.2萬個運動員參賽,主打「發現未來」(Discover Tomorrow)口號,傳達日本在歷經長久的經濟景氣低迷、國際金融危機、少子高齡化的沉重社會壓力、311 震災的衝擊等,東京再次要透過奧運會,讓國際社會看見日本的國際參與及創造力,以「體育帶來的感動,能改變個人,改變社會」為行動方針,展現日本的軟硬實力,讓奧運不僅對日本的影響,同時也擁有改變世界與改變未來的力量,包括在311災區舉辦足球、棒球及壘球比賽,以及用回收手機等小型家電中提取再生資源金屬製作大會獎牌,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雖然東京奧運會.殘疾人奧林匹克奧運會競技大會組織委員會(The Tokyo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TOCOG,以下稱為”東京奧組委”)預估門票收入為820億日圓,但日本國內及國際級企業贊助商金額超過3,700億日圓,以及非營利組織等參與,將可在運動與健康、城市建設、可持續性、文化、教育、經濟與技術等8個主題活動,帶動更多商機。其相關資訊如表2。
表2 2020年東京奧運會及殘奧會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東京奧組委,《TOKYO 2020 GUIDEBOOK 》。
根據2016年TOCOG公布,2020年奧運包括大會營運費及競賽設施的建設及維修等直接經費約1.5兆日圓[註4],且為了應對不可預測的情況,另規劃有1,000到3,000億日圓預備金。依據瑞穗總合研究所(2017)研究分析[註5],包括大都會高速公路的翻新,JR山手線等新鐵路線的開通,淺草線等傳統線路的擴建以及成田/羽田機場的擴建等基礎設施,投資總額預計2至3兆日圓,預估總經費約當2020財年GDP估計值的0.6%至0.8%,未來可能實際經費會再增加,像朝日新聞報導東奧最終總預算恐上看3兆日圓[註6]。而2015年日本銀行也預估,奧運也會誘發民間投資的增加,包括酒店的新設與改裝0.8兆日圓及都市再開發4.8兆日圓,且隨奧運帶來的外國旅客觀光人潮,也會隨旅客支出的增加進而提升日本國內的消費水準。
三、奧運對主辦國影響分析
奧運會主辦城市真可以為國家帶來經濟提振的機會嗎? 依據《經濟學人》報導,1960年以後的奧運主辦城市基本上都是透支,平均支出比預期超出179%。其中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虧損高達逾24億美元,讓該市的納稅人花費30年才得清償。2012年倫敦奧運總費用由預估40億美元增加至145億美元,而2008年北京奧運費用高達42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貴的奧運會,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則透過引入奧運轉播等一系列商業營運模式,才得以5億美元的投資換來2.5億美元盈利。但對日韓而言,1964年的東京奧運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仍被認為是奧運歷史上成功的典範[註7]。然而對日本而言,1964年東京奧運過後,由於基礎建設的停擺導致建築業蕭條,大量製造的如電視等現代民生必需品出現供過於求,景氣的趨於低迷導致大企業倒閉,另外在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花費190億美元建設交通與競賽設施,奧運結束後高額的保養費用拖垮了長野地區的經濟,有超過200家當地企業破產,是二戰以來經濟衰退最快的地方[註8]。
而瑞穗總合研究所(2018)[註9]以1992年以後主辦國在申辦前後的經濟成長觀察,如圖1所示,1992年以來已有7個奧運會主辦國,只有1992年西班牙在奧運會結束後經濟出現了衰退,主要原因係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引發的英鎊崩盤事件,歐盟的主要經濟體共同採行貨幣緊縮政策防止貨幣貶值,整個歐洲經濟不只是西班牙,連帶其他會員國也都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況。其餘屆的主辦國在奧運會結束後,即使有經濟放緩的可能性,實質GDP年增率仍不至於出現負成長,像2000年主辦國澳大利亞(雪梨奧運會)在2001年碰到IT泡沫化、2008年的中國(北京奧運會)因2009年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海嘯等[註10],類似1992年主辦國西班牙,皆是因為世界和地區經濟危機事件的衝擊而導致經濟增速的放緩,無法判定是受到奧運效應波及。因此,瑞穗總合研究所表示即使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結束後,沒有必要擔心日本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退縮或放緩。
圖1 1992年以來夏季奧運主辦國實質GDP年增率
註1:2000年以前取得申辦權後的第6年舉辦奧運;之後改為第7年舉辦,以藍色框表示舉辦年。
註2:依據註11資料增修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IMF。
由於2020東奧大會願景主打「體育擁有改變世界與改變未來的力量」作為宣傳口號,提出「所有人都力爭自我突破」、「每個人都相互認可(包容與和諧)」、「連接未來(承上啟下,傳承未來)」理念,不僅要改變體育,還力求在多樣態領域都留下資源與知識傳承給未來,制定「東京2020參與項目」活動,透過”運動與健康、城市建設、可持續性、文化、教育、經濟與技術、重建、向全日本與全世界傳播”等八項主題,由全日本一起行動參與相關活動。像進行一系列的都市規劃,如具濃厚歷史氛圍的江東區重新開發,推動城市無障礙化及軟硬體投資,提升區域的都市機能,進而向全世界展現日本作為高齡化社會領導者,展現出日本在未來社共生社會如何善用技與服務等優勢,或者因應奧運期間湧入大量觀光客、參賽者及各國支持者,如新建和餐廳和飯店、民泊等住宿設施改善,以及5G通信基礎設施發展等,不僅激化奧運會相關大都會區間(東京都、神奈川、千葉及埼玉縣等)在服務、房地產、交通與通信、食品業、批發和零售業、觀光等行業成長。依據瑞穗總合研究估算如表3所示,累計7年間的總體經濟效益將達30.3兆日圓,帶來342萬人次的就業機會。
表3 2014-2020年東京奧運會經效益預估
單位:兆日圓、萬人
註:就業誘導效果根據“2005年度內政和通信部投入產出表”估算。
資料來源:同註7。
東京奧運除了運動實力,也看到日本展示最先進的科技實力。為了順利進出場、改善擁擠狀況、預防犯罪等安全議題,導入生物辨識與行動檢測,透過AI對證件、人臉雙重認證提升維安能量;在環保科技方面,環保也是這次日本想向全世界宣揚技術的重點領域,日本政府在2017年制定氫能源基本戰略,主張發展氫能源來解決能源安全和碳排放的地球暖化問題,東奧是展現氫能政策最重要的場域,尤其運賽事期間,估計全球的選手、媒體、大會工作人員、志工以及觀賽者人數將達到1,000萬人次,加上競技場館分散在九個縣市約 40 個地方,最遠甚至到北海道,以燃料電池巴士和自駕車為主,到時將有燃料電池車數六千輛,燃料電池巴士百輛以上,支援選手和大會人士移動。
四、結論
由於前述分析來看,經濟效益仍不可輕忽,包括運動用品、食品、ICT及相關消費性產品及觀光產業等所帶來的商機龐大,地主國日本已經開始積極行銷,包括日本機場、海關、東京街頭及市政廳外觀,明治、LIXIL 等贊助商企業大樓的外牆,已隨處可見 2020 年東京奧運會的標誌,甚至日本參議院通過並成立《東京奧運‧帕運特別措施修正法》,配合2020年奧運舉辦,特別調整2020年「海之日」、「山之日」以及「體育之日」的放假日,讓7月24日東奧開幕式前後有4日連休,8月9日閉幕式前後也有3日連休[註11]。而台灣等鄰近國家也希望藉著東奧的商機,連帶促成相關產品或產業發展的機會,尤其台日兩國經貿往來密切,台日在產業已有多年合作經驗。因此,建議台商:
一、透過參展或拓銷團等方式爭取東奧商機
2018年11月貿協舉辦「日本大型賽事商機日」,邀請日本奧運相關商機16家買主來台採購,包括豐田集團旗下NEXTY Electronics、日本汽車百貨AUTOBACS
SEVEN及零售商唐吉軻德子公司Justneo等,與國內鴻海、義美、爭鮮、和順、圓剛、東肯等116家廠商洽談。或者透過台日兩國舉辦的展覽,像每年3月東京國際食品展,今年共142家台灣廠商組團參展外,也設置台灣館的global
G.A.P.專區,將政府所輔導通過GLOBAL G.A.P.驗證專案的業者,除了向日本及其他國際市場買家展現我國農產品獲得國際驗證的成果外,藉由此次參展機會為業者爭取2020年東京奧運食材供應商機。
東京奧組委表示奧運會相關的採購案將於今年底陸續完成,貿協也表示今年將辦理一系列東奧商機開發活動,屆時企業可藉由參展機會,將產品推廣到全世界。
二、在地設點掌握競賽期間觀光商機
無論是瑞穗總合研究所或者是日本銀行的研究,估計到 2020 年東奧的經濟效益規模將達到 28~30.3 兆日圓,在看好東奧商機,像台灣DoMo民宿業者看好東奧商機在2014年到東京新宿發展,2017年取得日本民泊執照,目前擁有3棟民泊及一間旅館,成為新宿最大的合法民泊業者。而看好奧運會帶動的環保風氣,台商歐萊德預計今年年底前在日本開出街邊店,作為「國際化」的首站國家,打破台灣美妝及髮妝品牌透過日本代理上架狀況;另台灣手搖飲、珍奶等產品這幾年也陸續在日本設點,像東京都的原宿、澀谷、代官山等地可以看到春水堂、彩茶房、貢茶、CoCo、鹿角巷等品牌的店面進駐,搶占日本商機。
三、切入日本未來產業供應鏈
廠商可憑藉著創新的研發力和客製化的製造力,善用時機切入日本大型商社供應鏈中。像東奧要以8K超高畫質訊號轉播及使用超大尺寸顯示面板等,刺激4K、8K面板、電視的銷售,國內廠商友達、群創等廠商看準東奧商機,也開始量產4K、8K面板;IC設計廠天鈺除備妥大尺寸電視驅動IC解決方案外,今年推出電視電源管理IC,搶占4K、8K市場。
另外,配合東奧環保節能科技展現是包括奧運合作夥伴豐田汽車開發的無人自駕電動小巴e-Palette,也將在東奧會場提供服務,且日本政府設定2020年能夠無人化運營給燃料電池車(FCV)補給的加氫站要達到160個、2025年度320個的目標,給予中興電工的氫備用電能等業者未來合作的機會;而負責東奧安全議題的NEC,利用生物辨識、行動檢測和解析等尖端人工智慧(AI)技術,經由證件、人臉雙重認證提升維安能量,而浩鑫等公司將人臉辨識系統運用在桃園機場通關維安上的實績,亦可提供台日雙方相關的合作機會。
附註: